8月23日,晚霞染红了长安河水面,平利县长安镇党委书记郑杰的手机屏幕不时亮起,微信图标闪烁着。他点开最新的一条消息,是网格员唐朝顺发来的照片:双杨村龙家坡那条曾经被巨石阻断、坑洼不平的产业路,如今平整如新,满载着绞股蓝、玉米的农货车正平稳驶过。
而在两个月前的6月17日,双杨村龙家坡山石滚落,横在路中央,周围的水泥路面也被重型卡车碾得支离破碎。
“这路再没人管,迟早要出大事!”……围观的村民七嘴八舌,语气里满是焦灼。放在过去,这样的事得先找村干部,村干部再往镇上跑,三五天能有回音就算不错。但这一次不同,唐朝顺迅速掏出手机,拍下现场,手指一点,照片就发送到“长安镇网格管理服务群”。不到10分钟,郑杰的回复跳出:“@双杨村王坤林,请王书记立即安排挖掘机清理!同步组织所涉群众商议道路养护方案,有劳出劳、有钱出钱,村委会适当奖补水泥、砂石材料。速办!”当日下午,镇、村干部就和村民一起召开院落会定下解决方案。半个月后,破碎的路面被铺得平平整整。
“以前程序多、时间长,现在是微信群里一@就灵!”长安镇平安法治办干部胡月圆说。过去,长安镇综治中心收集到的群众诉求需要层层转办,小事有时拖成了烦心事、揪心事。
长安镇下决心打通“末梢梗阻”,把镇综治中心与镇便民服务中心“合二为一”,将全镇9个站(办、所)和镇乡村建设服务公司一起“打包”办公,打造一个“一站式”解决问题的平台。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处置、政策法律咨询、诉求建议办理……无论是线上在群里“吹哨”,还是线下找上门反映,信息直达核心,指令直接下达。
“秒批”“速办”成了新常态。“群里一@,马上就解决!”这句话,如今成了长安镇百姓口口相传的办事诀窍。
然而,高效的指令传递只是第一步。要让“秒批”“速办”真正落地生根、精准到户,还必须摸清基层治理的“家底”,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米”。为此,长安镇将绘制精细化的民情地图作为夯实治理根基的关键一步。
全镇16个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扛起了网格划分的“第一责任”,他们带着村班子成员翻山越岭、实地踏勘,用脚丈量,反复推敲,手绘出130张覆盖全镇的“网格作战图”。这些地图是用村干部和村民都熟悉的“小地名”来划分,哪家住哪、什么情况,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像我们中原村,山大人稀,又是合并村,不把脉络理清,力气就使不到点子上。”中原村党支部书记华彬说。
今年5月,中原村两次申请调整网格图,特别把两栋安置房划为一个专属网格,并推选身强力壮、责任心强的退役军人党员吴超当网格员。正是这次精准划分,让吴超在例行巡查时,及时发现独居老人李治新突发脑溢血,并第一时间送医,挽回了老人性命。
“书记秒批、点名交办,动力更足!”这是长安镇激发网格员执行力的关键一招。老党员刘世运年轻时就带着乡亲们外出闯荡,平时也是一副热心肠,在院坝会上,被大家全票推选为中原村第五网格员。今年5月,像他这样经过群众推选、镇党委把关的142名网格员正式上岗。镇上还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确了“三进三清”的职责——进家门、进角落、进心坎,摸清户情、隐患、诉求。与此同时,长安镇构建起一张“蛛网式”管理体系,形成了“选好网格员、诉求收上来、马上办到位、事后必回访”的闭环。截至目前,“长安镇网格管理服务群”累计收到有效信息139条,解决了125条。
线上上报信息,线下收集信息,在入户走访成为“前哨探头”的同时,院坝会成为网格员收集信息的好阵地,也让群众真正当起了“家”。
夜幕降临,柳坝村的安置房楼下,30多名村民围坐一圈。“今天咱就议议,怎么把爱心餐厅办得更好,尤其请老人们多发言!”柳坝村党支部书记李美俊说。“村集体牵头,食材优先用咱农户自产的!”“饭菜要做软和点,牙口不好也能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献策。
小板凳一拢,问题亮出来,往往一杯茶没喝完,点子就有了。今年,长安镇像这样的院坝会已经开了40多场,60余条村民的“金点子”变成了现实:柳坝村爱心餐厅飘出了饭香,张店村的路灯重新亮了起来,中坝村的堰道清了淤,枣园村用上了新抽水设备……(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朱刚
编辑:李亮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