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县河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打造“环境优、产业旺、乡风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宜居强基“三项措施”优服务
一是实行三级联动,压实整治责任。坚持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落细落实全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六项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逐步实现村容整洁。抓细抓严督查问效,按照“现场交办、限期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倒逼整治责任落到实处。二是突出重点任务,提升整治成效。以人居环境整治村为抓手,突出346国道、县财路、迎富路沿线“一心两翼”,聚焦“八清一改”等重点任务,大力实施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杂物清理、外墙粉刷等基础性工作,打造局域性向整体性推进的工作模式。推动“拆危治乱”“圈厕整治”专项行动,因村施策、因户而宜,共计拆除乱搭乱建46余处,厕圈改革30余户,完成宜居农房改造152户,实现了改造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三是运用数字赋能,助力整治效果。我镇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把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置入“数字乡村”信息平台,可视化、直观化、图形化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动态监测,对乱倾倒垃圾破坏环境行为可实现自动报警。今年以来,各村(社区)通过“数字乡村”可视界面及时发现禁止乱堆乱放乱倒垃圾杂物100余起、燃禁秸秆垃圾10余起,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宜业固本“三个经济”促增收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导向,改革统筹、激活资源,做强“三个经济”,加速富民强镇。
一是聚力打造一个品牌,做大文旅经济。以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名镇,红色教育基地重镇为抓手,培育“瑧享悠然·魅力县河”旅游新品牌。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和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成功举办首届“魅力黄洋河”和第二届“红色牛蹄岭”美食大赛,“辣子鸡”美食品牌成功申请市级非遗;积极推动牛蹄岭AAA景区建设,深挖红色资源潜力,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特色美食品牌,年接待参观、研学、游客20万人次。持续推动生态休闲旅游,有规范经营农家乐31家,旅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二是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生猪特色名片,支持经营主体发展规模产业,巩固提升千头以上规模养猪场8个、200头以上养猪场22个;做精做强凤翎翔、鸣诚蛋鸡品牌,设计建设蛋鸡存栏60万羽,年生产叶黄素富硒鸡蛋1.2万吨。加大园区创建力度,申报区级产业园区3家、“五心”企业1家、家庭农场1家,申报粮油产业奖扶7家、稻渔种养一体化1家,培训致富带头人50余名,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链接进一步稳固,激发了产业增收动力源。三是聚焦粮食稳产保供,守牢安全底线。坚持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从严抓好耕地保护,夯实粮食产能根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全面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
和美铸魂“三治融合”稳安宁
坚持“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规范用权强自治。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镇级建立指导目录;强化“四议两公开”执行保障,夯实村级“三资”管理监督体系,让村务阳光运行、群众明白放心;出台村规民约修订指导意见,指导村规民约修订,进一步完善自治机制,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教育、引导、约束、惩戒作用。二是创新推进强法治。探索培育人大代表“五事联动”改革创新案例,提升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4起,落实社区矫正9人、安置帮教74人,提供法律援助16件、法律咨询80余件,积极推动“数字乡村”赋能社会治理,推动辖区平安法治建设,监测重点部位300余处,下达提醒指令30余次;实施社会治理动态监测,对涉河旅游重点区域下达劝导指令100余次,实现基层治理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三是合力解难强德治。深化“一约四会”制度,开展道德积分评议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25余场次,大力推进文明实践“五共”机制、汉滨“新十风”和孝义善举培育工程,各村开设“滨滨有我·新十风”讲堂,大力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宣讲,推动孝义文化向农村延伸,摒弃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镇有中心、村设“红白”理事会的移风易俗推进体系,让群众“生前身后事”不再成为难事,培育文明乡风。
(王金平)
责编:李文芳
编辑:付优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