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市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曾是山间野趣的拐枣,蜕变为富民强市的“绿色银行”。作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拐枣凭借独特地理优势、深厚群众基础和广阔市场潜力,不仅守护了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更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篇章。
夏日的旬阳大地,绿意盎然。在蜀河镇高桥村的拐枣产业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
“现在我把这个技术要点总结一下,我们施肥第一个就是把握远近的问题,咱们外面找滴水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挖的深度问题,挖1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第三个就是如何施肥方法,平地就围绕树外围滴水线挖一个环形沟,如果是坡地,我们就以中心线挖半圆就可以了,然后进行覆盖。”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汪学富正在作管护技术讲解。工人们正忙着挖地、施肥,林业技术人员穿梭其间,手把手指导管护技巧,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工人们快速掌握了管护要领。
做好拐枣管护,既是提升产业效益的关键,也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行动。旬阳市不断做好拐枣的精细化管护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从初春的抹芽定梢,到盛夏的施肥防虫,再到深秋的修剪整形,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全年穿梭在各个基地。科学管护不仅让拐枣提品质、增产量,更通过连片种植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让拐枣树既是经济作物又形成生态屏障,实现“增收增绿”双赢。
“近年来,我们分年度、分地块逐步对全市拐枣林进行集中管护,今年的项目共涉及城关、金寨、石门、蜀河等四个镇,6个村,1500亩。主要通过抓点示范,带动林农对全市拐枣林进行集中配方施肥、修枝修剪、病虫防治,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促进拐枣增产增收、提质增效,真正让我们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抓手。”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温晓黎说。
20年间,旬阳拐枣产业的发展轨迹,正是“两山”理论在秦巴山区落地生根的鲜活实践。如今,旬阳拐枣已经从山间野趣走向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全市拐枣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产值突破3.4亿元,带动8.5万户农户稳定增收。(来源:旬阳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赵国阳
编辑:王守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表彰!陕西省政府最新决定
下一篇:没有了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