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和美乡村 >

大山深处的民生守护者 ——紫阳县界岭镇乡村工作纪实

来源:卓越陕西网|发布时间:2025-09-110

秦巴山的雾,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天还没亮透,紫阳县界岭镇班桃村的山路上,包组干部王多友的身影已在雾里摇晃,像株被风吹弯的玉米。他揣着个磨破了皮的工作本,上面记着“3组王家沟要加固滑坡”“5组张大爷屋顶漏雨”“7组水渠堵了”——这些在山外人眼里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是山里人过日子的“顶梁柱”。王多友和镇上所有包组干部一样,踩着山路,把“包组联户”的规矩,变成了给老百姓办事的实在。

雨夜里的“铁脚板”

201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雨,紫阳县的山像是要被浇垮。松树村的林红英,那时还是个包组干部,整夜没合眼。雨砸在头上生疼,她挨家挨户拍门,喊着让住在滑坡体上的人赶紧走。有个独居的李奶奶,说啥也不愿离开老屋,林红英急了,弯腰就把老人背在背上,往山下跑。雨水混着汗水,把她的衬衫泡成了“水袋子”,可她不敢停——山里人都知道,这种时候,慢一步可能就是人命。那天,界岭镇靠着这股“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狠劲,硬是实现了“零伤亡”。如今,每到汛期前,干部们必须走完三件事:踏遍责任区每一户的门槛,把地质灾害隐患点查得明明白白,再组织一次应急演练。2025年8月,连着几天的暴雨没停,全镇干部48小时没合眼,跑完了56处隐患点,把207户人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们的脚在泥里泡得发白,却在山里人心里,踩出了一道“保命线”。

把“破村子”收拾成“新模样”

界岭镇最偏的那条河,32.6公里长,河边的金狮村海拔最高,风都比别处烈。第一书记刘宪兵,天天带着人在村里“扫街”,房前屋后的垃圾、路边的残垣断壁、乱搭的棚子,他带头动手清。不光自己干,还挨家开院落会、小组会,跟老百姓说“门前四包”,说“五美庭院”,让大家都来管自家门口的事。慢慢地,变化显现出来。污水管网铺起来了,坑洼的公路修平了,电力饮水也跟上了,村委会的新屋子立在村口,亮堂得很。老百姓看着村子变干净、变方便,心里也顺了,有意见就提,干部们当场记下来,件件都整改。到后来,村里人见了垃圾,会主动弯腰捡;看到有人乱搭东西,会张嘴劝。界岭镇的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条河,可村子里的日子,透着股清爽劲儿。

让山里的“宝贝”变成钱

斑桃村海拔800米,以前的茶园东一块西一块,像没收拾的补丁。包联干部来了,跑到县里请茶叶专家,围着山转了好几圈,牵头搞起硒岩茶叶合作社,引进“企业+农户”的法子。现在,茶园里摆上了智能设备,采下的富硒茶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村里人算过账,一户一年能多挣1.2万元,手里的钱厚了,脸上的笑也多了。界岭镇的干部,都学着“靠山吃山”。箭竹村的联村领导,带着村集体搞“金钥匙”产业,种天麻、黄精,把山里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双泉村的干部,拉来冷链车,让村里的新鲜蔬菜直接送进县城的超市,再也不愁“菜烂在地里”;麻园村把废弃的村小校舍拾掇出来,村集体牵头办起紫阳县佰盛中药材公司,种植、加工、售卖一条龙。以前没人管的“破房子”,现在成了山里药材的“转运站”,镇上的中药材生意,也跟着正规起来。

家长里短里的“和事佬”

社区安置点3号楼,四楼的朱某常年在外,家里厨房管道锈了,漏水漏到三楼邓某家,天花板霉了,墙皮掉得一块一块。邓某气不过,找上门理论,两家吵得脸红脖子粗。包联干部和居委会的人一听说,立马赶过去,带着两人去屋里看,你一言我一语地劝。最后,朱某拿出1400块钱,当场递给邓某,说“修房子的钱我出”,邓某也松了口。两人握了握手,楼道里的火药味,一下子就散了。这样的事,界岭镇每个月都有十几起。干部们搞了“三色管理”,把矛盾分成轻重缓急,再加上“两级书记”接诉就办,不管是宅基地纠纷,还是邻里拌嘴,都在村里、镇里就解决了。山里人过日子,就怕心里堵着气,干部们当这个“和事佬”,把疙瘩解开了,村子里也就安稳了。

把“温暖”送到家门口

2023年春天,新坪垭村的杨宝参在外地不幸病逝。家中的老父亲听闻噩耗,当时就瘫在了地上,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现在更是不知未来怎么生活?包联干部得知消息,向村里发出互助倡议,带头捐款。淳朴的村民们纷纷伸出援手,凑了2.8万多块,又自发帮助料理老杨家儿子的后事。干部们陪着老杨连坐了好几天,劝慰他“日子还得往前过”,老人哭着点点头,心里的苦,好像少了点。镇上还搞了“代办服务”,老百姓不管是交医保、办低保,还是领产业补贴、问法律事儿,打个电话就行。干部们背着材料上门,把事办得妥妥帖帖。2023年,全镇干部一共代办了1800多件事,百姓满意度占比98.6%。

秦巴山的太阳,每天都照着蜿蜒的山路。界岭镇的包组干部,背着帆布包,揣着记满事儿的本子,还在山路上走着。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人——防汛时当“守夜人”,整治环境时当“美容师”,搞产业时当“田保姆”,调解矛盾时当“和事佬”,送服务时当“快递员”。他们把党的政策,变成了山里人能摸到的好处;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连成了一条心。山里的日子,就像山坡上的茶园,慢慢长出了新模样,透着股往上走的劲儿。(通讯员:刘瑞乐  朱欢欢)


责编:朱刚

编辑:王丹




生成海报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

Copyright © 2024 陕西求真务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42476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