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清晨,岚皋县孟石岭镇还笼罩在薄雾中,镇卫生院中医诊室的灯已经亮了。院长杨志锌穿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山里人要赶早干农活,我早点来能让他们少耽误些工夫。”这句话,杨志锌践行了25年。
选择:理想照进现实
杨志锌与中医结缘始于童年。他的父亲自学中医,成为那个缺医少药年代里乡亲们依赖的“杨先生”。
“人要懂些医理,给自己方便,也给他人方便。”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把中医的种子“种”进了杨志锌的心里。
以前,大山里交通闭塞,村民去县城要走四五个小时。谁家有人身体不适,第一个找的就是杨志锌的父亲。“父亲从不收钱,乡亲们的几个鸡蛋、一把核桃,就是最真诚的谢意。”这些温暖的记忆,让杨志锌至今难忘。
1997年,15岁的杨志锌考入宝鸡市中医药学校学习中医。毕业后,本可留在城市工作,但父亲来信说:“回来吧,家乡需要医生。”19岁的杨志锌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医生。
可现实比想象艰难。镇卫生院的诊室里只有一张老旧三斗桌和一把木椅,医疗器械也仅有一个水银血压计、一个听诊器和一支体温计。
设备不够,就靠望闻问切;经验不足,就用医书和病例补。杨志锌白天接诊,晚上对照医书复盘病例。乡亲们说:“杨医生翻书认真,是对我们负责。”更让大家信服的是,他开的中药真能见效,感觉头痛的患者喝几剂就缓解了,有胃痛的患者调理一阵便舒服了。
这段行医时光,让杨志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也让“小杨医生”的名号渐渐在十里八乡传开。
坚守:笃学淬炼初心
行医之路从不是坦途,杨志锌将每一次诊疗视为学习的课堂。
杨志锌曾接诊过一位自述胃痛多年的患者。初次接诊,他按常规思路开药,可一周过去患者未来复诊。“难道药没效果?”杨志锌放心不下,冒雪赶到患者家回访,仔细询问才知,患者服药一周症状并未缓解。杨志锌再次把脉问诊,发现患者除了胃痛之外,还伴有发热、心烦、失眠等问题,因为症状没有胃痛明显,第一次问诊时,患者也没有告诉他。
杨志锌恍然大悟,原来病根不在胃。他立即赶回卫生院重新开方抓药,又冒雪送到患者家。调整药方后,患者很快康复。这次问诊让杨志锌明白:中医诊疗在于精准辨证施治。面对患者,医生应该多问一句、多想一层。
此后,杨志锌更加注重学习钻研。除了书本上的知识,秦岭深处的民间土方,也成了他珍视的“知识库”。走村串户时,像“蜂蜡黄纸炙肚子能治肚子疼”“紫花地丁捣汁敷能治虫咬”这样的偏方,他听到后就立刻记下来,以便查典籍、辨药效;听说哪位老乡有“催乳的黄花菜方子”“治关节痛的药酒秘方”,他就一次次上门请教……
这些来源于山野的民间药方,经他甄别验证后,被用于诊疗,缓解了患者病痛。
传承:仁心护佑安康
2017年,杨志锌被任命为孟石岭镇卫生院院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基层医疗条件有限,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临床优势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
“杨医生,我这病得十几年了,你看能治不?”57岁的张兰患支气管哮喘10余年,平常走几步就喘、沾生冷就咳。杨志锌诊断其为“脾肾阳虚、寒饮伏肺”型喘症。吃了5剂“桂枝加附子汤”与“三拗汤”的合方,张兰的咳喘明显缓解。随后,杨志锌采用中药汤剂配合针刺、艾灸、饮食调养等为其继续诊疗。经过一年半的治疗,张兰的咳喘症状消失,能下地干活。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杨志锌在卫生院启动“传帮带”活动,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医学典籍、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与同事共享。为了让大家熟练掌握针灸技术,他常常和同事相互针灸感受疗效。截至目前,卫生院中医馆的医护人员从1人增加到5人,年接诊量突破1.3万人次,中医接诊率从不足1%提升至80%以上。
“我热爱中医,中医的根在农村。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杨志锌用中医“整体观念”形容与患者的关系,“医生和患者相互依存,是一个整体,我感谢每一位患者,我救治了他们,他们也在成就我。”
对于未来,杨志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实的心愿。“我是一名医生,希望用医术服务更多的乡亲。”他感慨,“乡亲们的一句‘杨大夫,你的方子管用’,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来源:陕西日报)
责编:吴彬彬
编辑:李二强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下一篇:没有了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