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西岸的渭北平原上,一座因王羲之题写“古晋墟”而得名的古镇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合阳县黑池镇党委以党建为笔,以创新为墨,在25个村的广袤土地上,勾勒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通过成立“1+N”联村党委,推行“四同”工作法,使这座千年古镇正从“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向“握指成拳”的全域治理华丽转身。
(一)党建破题: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的机制革新。走进黑池镇五丰社区的乡里乡亲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联村党委作战图格外醒目。这张图清晰标注着以7个优秀村为支点,辐射带动18个周边村的治理网络,正是黑池镇破解“资源分散、发展失衡”难题的核心密码。
一是组织重构,打破行政壁垒的“四同”实践。面对25个村资源禀赋各异的现实困境,镇党委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将全域划分为7个联村党委。每个党委以1个中心村为核心,吸纳3-4 个联建村,形成“1+N”治理矩阵。通过选优配强党委班子,建立联席会议、资源共享、考核评价三大机制,推动“党建工作同研究、组织生活同开展、党建资源同分享、党建经验同交流”的“四同”工作法落地生根。在五丰联村党委会议室,每月一次的联席会上,五丰社区党总支书记雷温芳正与峪渠村、东洼社区的干部们协商黄花菜产业链延伸事宜。这种“跨村议事”模式,让过去“隔着地界墙、各算自家账”的村支书们,如今成了共谋发展的“战友”。数据显示,联村党委成立以来,已累计召开联席会议60余次,促成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合作项目17个。二是阵地升级,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革命。“现在办社保不用来回跑,村里的代办员就能帮着办。”北黑池村村民王大爷口中的便利,源于联村党委依托中心村建立的党群服务中心。这些覆盖全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了党务、政务、便民三类服务事项24项,通过“直接办理、委托代办、协助办理”三种模式,今年上半年已累计为群众代办事务3248件。在南社社区的智慧服务中心,一块电子屏实时滚动着联建村的需求清单。这种“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对接机制,让申庄村的肥沃土地、马家庄社区的交通优势、峪渠村的文旅资源实现了跨区域流动。正如镇党委书记所说:“联村党委不是简单的组织叠加,而是要让党建红利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每个村落。”
(二)资源聚变:从“零散分布”到“链式发展”的产业革命。走进五丰社区黄花菜产业园,1万余亩金黄的花田一望无垠。在这里,联村党委正推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2000余名村民年增收2.2万元。这种“产业强村带动、联建村配套”的发展模式,正是黑池镇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的生动实践。
一是产业联动,绘就特色经济图谱。在联村党委的统筹下,黑池镇已形成“五区七园”的产业布局:街道联村党委的时令蔬果采摘园与南社秋千谷景区相映成趣;马家庄联村党委的黄金蟠桃产业园与南洼五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形成循环经济;申庄联村党委的5000亩高标准农田与太定粮食加工园区形成上下游产业联动,让每一粒粮食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仁超越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个采用“党建+产业”模式的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分红。“过去各自搞养殖,疫病防控难、市场议价弱,现在联村党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对接市场,效益翻了几番。”合作社负责人感慨道。数据显示,全镇联村党委已带动建成产业园区17个,专业合作社23家,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5处。二是人才赋能,构建双向流动机制。在导基村的田间地头,一场由联村人才库组织的樱桃种植培训正在进行。黑池镇建立的“联村人才库”,已吸纳致富能手、技术骨干87人,开展种植养殖、电商运营等培训46场次,惠及群众1200余人次。同时,选派联建村年轻干部到优秀村跟班学习,累计培养后备干部77名。“在五丰社区跟班学习三个月,我学会了现代农业管理经验,现在回村搞起了油桃种植合作社。”导基村年轻干部李磊的成长,是人才共享机制的缩影。这种“中心村输出经验、联建村输送人才”的双向流动,正在破解农村“人才荒”难题。三是设施共享,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走进团结联村党委辖区,一条崭新的产业路贯通三个村落。这是联村党委统筹规划的成果——通过整合各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联村党委成立以来,已统筹实施道路硬化、水利灌溉等项目16个,节约建设资金400余万元。“过去我们村想修渠,但资金不够,现在联村党委把相邻村的项目打包申报,一下子就解决了灌溉难题。”三庄社区村民的话语中流露出感激。这种“一盘棋”的规划思维,让黑池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跨越。
(三)辐射共赢: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的治理升华。在南社社区的秋千谷景区,每逢节假日时游人如织。这个由联村党委推动的文旅项目,不仅带火了中心村的旅游业,还让周边联建村的民宿、农家乐生意兴隆。“现在游客来了能住下、能消费,我们村的桃和樱桃也能卖上价了。”北黑池村村民的笑脸,诠释着辐射带动的真正内涵。
一是示范引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联村党委定期组织“优秀村观摩”等活动,让先进经验看得见、摸得着。在南社社区,通过“7+X”议事协商机制,村民自主修订的红白事章程将宴席标准控制在360元以内,既破除了大操大办陋习,又为群众平均节省开支1.5万元左右。这种“群众事群众议”的治理模式,正通过联村党委向全域推广。“观摩了北庄村的积分制管理,我们村也建了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商品,现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高多了。”富礼坊村党支部书记的话,印证了示范引领的力量。目前,全镇25个村(社区)全部推行积分制管理,上半年发放积分卡9.6万余分,调动2730户农户参与乡村治理。二是文化聚力,培育文明乡风沃土。在峪渠村书画创作交流中心,每年重阳节联村党委都会组织一场“家风家训义赠会”,镇“翰墨风韵”志愿服务队为“十星级文明户”等模范现场义写义赠家风家训书画作品。还有南社秋千文化艺术节、“翰墨杯”(村BA)篮球赛、秦腔自乐班、小场曲等这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活动,正是联村党委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善行义举榜和红黑榜成为弘扬正能量、鞭挞不良行为的重要窗口,2024年,全镇表彰“十星级文明户”76户、“道德模范”38人、“好媳妇好婆婆”100人,“红榜”树立榜样,“黑榜”警示众人。将倡导文明婚俗、推进殡葬改革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红白理事会全流程介入管理制度,确保婚俗和殡葬改革规范推进,黑池镇的乡风民风持续向好。三是法治护航,构建和谐稳定格局。“有矛盾,找建平。”这是五丰社区群众的共识。由老干部杨建平牵头的调解室,结合“乡村说事日”这一活动,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其中包括5起历史遗留的地畔纠纷。这种“乡贤调解+乡村说事+法治引导”的模式,与镇上的“车有辙金牌调解室”形成互补,构建起多层次矛盾化解体系。同时,联村党委深入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培育“法律明白人”45名,成立夜间巡逻队25支。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排查、宣传活动12次,悬挂横幅20余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余份,现场解答咨询100余人次,提前消除安全隐患7处,村级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强化。五丰社区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从五丰社区的黄花菜产业链到马家庄社区的黄金蟠桃产业园,从南社秋千谷的欢声笑语到联村党委会议室的热烈讨论,黑池镇的“1+N”联村党委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在这里,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转化为3000余万元的项目投资、23个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5.3 万群众的幸福笑脸。
正如镇党委书记所说:“联村党委的意义,在于让每个村庄都找到自己的坐标,让每种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让每名群众都共享发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黑池镇将继续深化“1+N”治理模式,让党建红引领产业旺、生态绿、治理优,在黄河之滨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来源:合阳先锋)
责编:朱 刚
编辑:梅启新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