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党旗飘扬,映照104载光辉岁月。在汉水与旬河激荡的交汇处,红色基因如奔涌不息的江水,浸润着旬阳的每一寸土地。党徽的光芒穿透历史的烽烟,与新时代的曙光交相辉映,将这片热土上的信仰故事,谱写成献给党的深情颂歌。
信仰如炬:舞台上的血色丰碑
2024年9月26日,旬阳市宣传文化中心的舞台,宛如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之门。当大型汉调二黄剧《一位母亲的遗言》缓缓拉开帷幕,时空仿佛在此刻重叠。李兆众烈士的身影出现在舞台中央,将我们带回1941年那个黑暗而悲壮的岁月。
这位年仅 24 岁的青年,为了掩护同志撤离,落入敌人魔掌。在那三天三夜的漫长煎熬中,敌人的鞭子如毒蛇般撕裂他的脊背,炽红烙铁灼焦他的胸膛,可他就像一棵屹立不倒的青松,始终咬紧牙关,用钢铁般的意志守护着党的机密。他不屈的呐喊在夜空中久久回荡,鲜红的血液顺着墙角缓缓流淌,染红了脚下深爱的土地。最终,他如一片凋零的红枫,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眷恋,永远倒在了刑场上。
临终前,他写给母亲的信中,字字泣血:“儿此生无愧于党,只愿山河无恙,人民安康!”。当舞台上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抚摸那封染血的家书时,台下的观众早已泪水涟涟,真切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悲痛与震撼和旬阳儿女铁骨柔情用生命守护着的不灭信仰。
在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镇红军镇,九龙山麓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坟墓,那里埋葬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1935年深秋,红二十五军74师特务班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带领14名同志英勇奋战,十多次击退300余名敌军的疯狂进攻,胜利完成防守任务。正当准备撤离时,敌人一发炮弹打来,高中宽和尚班长不幸牺牲,当地百姓得知消息悲痛万分,含泪将他们秘密安葬在九龙山下,并尊称为“红军老祖”。
90年时光匆匆流逝,红军墓坟前的贡品却从未间断。清明时节,带着清香的艾草馍;夏秋之际,新鲜采摘的瓜果篮;腊月寒冬,香气醇厚的拐枣酒。寒来暑往,四季变迁,总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和蹒跚学步的孩童,和家人一起虔诚地摆上供桌,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先烈的敬仰与感激。他们走了,但那段深厚军民鱼水情和和英勇杀敌的故事却世代相传。“一送红军帽,红星当头照,革命的红旗,肩呀肩上飘......”,乡亲们写给两位烈士的《十送红军歌》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在旬阳,红色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命密码,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全国劳模陈分新,用三十年的光阴,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初心路”和“致富路”。他带领村民修路、种烤烟、拉电线、建学校、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从青丝熬到了白发,三十年如一日不曾停歇。有人问他:“这么拼命,到底图啥?”他朴实的话语里写满坚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眼看着父老乡亲受苦受穷,无论再苦再累,一想到父老乡亲,我还要干下去......”如今,王院村的公路蜿蜒如龙,村民们把烤烟种到了云朵之上,养殖业种植业蓬勃发展,当年的穷山早已变成了金山,群众把幸福写在了一张张的笑脸上。
不管是寻常巷陌,还是田间地头,在旬阳,红色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李兆众烈士的英勇事迹,红军老祖的感人故事,先辈们的奋斗历程,生活里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早已在每个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站在党旗下的七月,旬阳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灯、以赓续奋斗的实践为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铿锵答案:奋斗的火种在这里生根,红色基因的血脉在此处奔涌。当信仰之光再次照亮前行的路,这片土地正以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向党的百年征程献上最炽热的告白。(旬阳文旅 杨蜜)
责编:朱 刚
编辑:李建国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卓越陕西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卓越陕西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7749134140 电子邮箱:1607756458@qq.com